和美宜居是中山追求的城市特质之一。图为中山城区新貌。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
■权威访谈
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(下称《规划纲要》)指出,要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,促进人员、物资、资金、信息便捷有序流动,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,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,中山接下来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推动粤港澳互利合作,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?
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,本身就是一项重大创新;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关键也在于创新。”中山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旭东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中山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,做好“东承”文章,强化“西接”功能,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承载力,按照省赋予中山的“三个定位”,奋力将中山建成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、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、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。
南方日报记者 谷立辉 罗丽娟
通讯员 周湘红 钟和
统筹:郑佳欣 黄颖川
举全市之力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
南方日报:党中央、国务院正式公布了《规划纲要》,中山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?
陈旭东: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。总书记视察广东时,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、大文章,抓紧抓实抓好。
《规划纲要》正式公布,标志着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,纵深推进阶段。我们倍感振奋、倍受鼓舞、倍增信心。对中山来说,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重大的历史机遇,也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。
建设粤港澳大湾区,本身就是一项重大创新;要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,关键也在于创新。
我们将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,解放思想、积极探索、大胆尝试,发挥先行先试作用,共同把大湾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。
中山市委十四届三次、四次、五次、六次全会和这次市“两会”都对中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。我们成立了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,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,画好了一张带着时间刻度的“施工图”“项目书”。
近年来,我们重点加强与港澳的合作对接。去年2月份,我专门带队赴香港、澳门调研,就深化中山与港澳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。接下来,我们将坚持抬头看齐、带头示范、埋头实干、回头评估、点头满意“五头并进”,运用实施市级统筹、组团发展、镇区活力、分类施策“四轮驱动”方法论,动员全市干部夙夜在公、闻鸡起舞,举全市之力把粤港澳大湾区这篇大文章抓紧抓实抓好。
总的来说,我们将加强设施“硬联通”和机制“软联通”,全面、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大力提升城市知名度、美誉度和竞争力,按照省赋予中山的“三个定位”,奋力将中山建成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、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、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,推动珠江—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,努力交出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”、当好“两个重要窗口”中山优异答卷。
3年投入1400亿元打响大交通建设攻坚战
南方日报:《规划纲要》提出,要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在加强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建设方面,中山有哪些计划?
陈旭东: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东西两岸为重点,《规划纲要》对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行了部署。其中在第三章“空间布局”和第五章“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”中都提到了深中通道。深中通道是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“战略通道”,将大大缩短中山与深圳、香港等东岸城市的时空距离,同时联通了粤东和粤西,也让国家的东西部联通更加紧密,意义重大。
中山毗邻港澳广深,地理位置优越:周边有5大机场和4大深水港;广珠城际轨道中山站已接入国家高铁网,可达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;公路交通进入高快速路网时代,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;中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,外轮可直达中山码头。下一步,我们将按照纲要的规划部署,积极畅通对外联系通道,着力提升内部联通水平,构建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衔接顺畅、运作高效的大交通网络。
接下来,我们计划利用3年时间,投入1400亿元打响大交通建设攻坚战,全力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,实现半小时可达广州、深圳中心城区,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。
在高速公路方面,中山市将新增东部外环、西环高速、中开高速、香海高速、南中高速(中江高速东延),实现各组团、镇区功能中心15分钟内可联通高速公路;同时规划东、西外环高速对接珠海,联络港珠澳大桥;东部组团与珠海交界处预留与深圳前海联系的高速公路跨湾通道(伶仃洋通道)。
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,我们积极推进深茂铁路建设,谋划推进广中珠澳高铁等轨道交通项目,加快广州地铁18号线、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进度,积极融入“轨道上的大湾区”。
在港口建设方面,大力推进中山港智能化建设,提高集疏运能力。同时加快新客运码头建设,实现水上客运1小时到达香港、澳门。
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
南方日报:《规划纲要》提到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,中山将充当怎样的角色?
陈旭东:《规划纲要》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五个定位,其中一个就是国际创新中心。中山在这里面发挥什么优势、扮演什么角色,值得我们思考。我们在原创性、基础性研究和创新方面,与深圳、广州和香港有较大差距,但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配套方面,我们有独特的优势。
中山共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,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有3个,包括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白色家电;超500亿元产业集群5个,包括灯饰、健康医药、纺织服装、光电装备、LED产业集群。中山产业发展非常符合《规划纲要》提出的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的特点。下一步,我们将坚持“抓大不放小、喜新不厌旧、重外不轻内”,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、模式创新,为传统产业腾飞插上科技和创新的“翅膀”、注入文化的“灵魂”,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向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。
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,中山的健康医药产业是一大优势。除了“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”,我们还有中德(中山)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国家级平台,全国医药卫生领域最高级别奖项——吴阶平医学奖已在中山连续举办了10届,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落户中山。
《规划纲要》提出“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”。我们要发挥好产业优势,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科创能力。目前,香港大学与广东药科大学合作的创新平台正式落户中山,这是省内首家粤港高校合资的新型研发机构。我们正积极推进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的建设,争取更多政策落地中山先行先试,促进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大发展,目标是到2022年,实现健康医药产业规模1200亿元以上。
做优传统产业、做强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创新支撑。中山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年实现翻番,去年我们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、复旦大学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。在鼓励、促进创新方面,中山作出了不少有效探索,其中“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中山古镇模式”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执法咨询委员会第十三届会议上推介,中山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模式、中山知识产权保护经验获得各国代表的肯定和好评。接下来,我们以火炬开发区、翠亨新区、三角迪茵湖“两区一湖”创新平台为依托,以九大市级产业平台为支撑,加快建设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,吸引青年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,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,促进创新资源和成果向中山快速转移转化,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。
争当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的“领跑者”
南方日报:和美宜居是中山追求的城市特质之一,下一步中山如何发挥优势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?
陈旭东:中山市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既有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“面子”,也有宜居宜业宜游的“里子”。
绿色发展方面,我们设立了占全市面积九分之一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,去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。连续3年获评“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”,成功创建“国家森林城市”。当前,总规划面积达625公顷的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正在加快建设,计划在年内通过验收。湿地公园建成后,将和南沙湿地和淇澳岛共同构成国际候鸟的迁徙通道,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协调发展方面,目前中山城乡收入比为1.51:1,差距全省地级以上市最小,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,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四次蝉联“长安杯”的城市,六次荣膺“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”,中山人民的幸福感、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。
文化旅游方面,作为伟人故里,孙中山文化是我们的城市文化名片。另外,在科技、文学、音乐方面,中山都出了不少人才,我们第一个音乐博士萧友梅就来自中山,广东音乐《步步高》的作者吕文成也是中山人。
下一步,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山与港澳乡情浓厚、人文相通的优势,打好中山文化侨牌,促进文化交流融合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建设,推动岐澳古道与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步行系统连接,将城乡历史文脉以及古驿道文化自然景观串珠成链。
同时,加强生态保护建设,让市民推窗见绿、推窗见花、推窗见果,把五桂山生态保护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“绿肺”,争当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的“领跑者”。